智能搬运新势力:无人叉车企业如何描绘物流行业的未来
【摘要】当乘用车无人驾驶面临技术与资本的双重困境时,一场由无人叉车驱动的物流革命正重塑全球供应链效率网。
无人叉车企业以“场景闭环”和“数据驱动”为双引擎,在京东、德邦等巨头仓库中批量落地L5级无人叉车,单仓调度规模突破百台,成本降低超20%。
当前,木蚁机器人、未来机器人、合力叉车等厂商纷纷涌入无人叉车赛道,“大负载”“轻量化”“窄巷道”与“AI+”“全天候”成为企业性能竞争的关键词。
面对行业增长乏力、价格战与同质化内卷,初创企业如何突破技术、生态与成本的围城?物流场景能否成为无人叉车商业化的新蓝海?
搜索添加芯流微信Andrew_7251,深入交流更多汽车行业新进展。市场与项目咨询、人才服务、决策研判,添加Aristodemus0403。
根据现代物流报,2024年,我们国家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.1%。国家的目标是,到2027年,把我们国家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3.5%左右。
由于物流行业整体经济下行,企业相关企业增长受到一定限制,有业内人士透露,京东、顺丰等企业在物流成本节降方面非常激进,甚至希望降低20%。
面对着物流行业迫切的降本增效需求,传统人工搬运模式已触及成本天花板,也难以承担起降本增效的使命,一定要采用自动化设备。
业内人士诉苦到:“一个拥有100台叉车的仓库里,叉车工的流动性很大,管理难度非常高”。尤其在电商大促等节点,人力短缺常导致运营中断。
而无人叉车通过24小时作业,将人员管理复杂度明显降低,解决了“旺季无人可用”的痛点,人力管理的难度大大下降。
这一背景下,无人叉车凭借24小时作业、零人力管理成本的优势,成为缓解行业痛点的新工具。
在某些固定场景中,无人叉车已经承担了80%-90%的搬运工作,甚至部分物流公司慢慢的开始完全使用无人叉车全面替代人力搬运。
GGII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3年国内无人叉车销量1.95万台,同比增长超70%,市场规模达到36.08亿元。
到2024年,无人叉车更是强势增长为移动机器人的第二大品类。GGII预计,无人叉车在中国移动机器人的销售占比将上升为24.6%。
当前,根据新战略移动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统计,目前中国市场拥有无人叉车产品的企业超过100家,无人叉车企业、传统叉车企业、仓储AGV企业、传统AGV企业、AMR企业和物流集成商争相入局,竞争激烈。
当前,木蚁机器人自主研发的L5级无人驾驶叉车已实现批量化落地,同时拥有全球首创单仓100+台智能调度系统,在多个场景下实现24小时实地运营。
公司客户包括德邦、韵达、安能、跨越、壹米滴答等物流快运领域中70%以上的头部企业,以及商飞、西门子、雀巢等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、仓储、3C电子行业企业,木蚁无人叉车及解决方案市场占有率在物流行业已居第一。
其中,德邦作为木蚁机器人在物流行业首个落地产品的合作方,与公司共同打造了全行业首台无人叉车单仓运行产品,打造了无人叉车批量化、高质量运行的行业标杆。
老牌叉车巨头杭叉集团也早早入局了无人叉车赛道,公司于2015年成立了智能物流事业部,并在2018年成立了子公司杭叉智能。
目前,公司研发了堆垛、全向、前移、平衡重系列化AGV产品,组建了杭叉智能、杭奥智能、汉和智能三大业务群,形成了涵盖AGV 产品、立式存储和软件集成系统在内的智能物流整体解决方案,并且已经实现1000余个项目落地应用。
与此同时,根据高工机器人统计,2024年前三季度无人叉车成为移动机器人领域的热门融资领域,无人叉车企业占移动机器人领域融资数量的一半,但融资金额占比仅21.21%。
值得关注的是,木蚁机器人从成立至今,先后得德邦快递,蓝驰创投、中信建投资本、浔商创投、辰韬资本、起点创投等VC/PE青睐,已融资数次,其中B轮、B+轮、B++轮等融资金额更是达亿元级别。
据高工移动机器人不完全统计,截至2024年12月19日,2024下半年全球移动机器人行业共发布了61款新品。
其中,中国企业发布了44款新品,相比去年同期的27款,上升了62.96%。
从价格竞争上看,据高工机器人统计,2024年各类AGV产品的均价一直在走下坡路,无人叉车的降幅甚至达到了32.97%。
而企业追求的产品性能提升,往往集中在“大负载”“轻量化”“窄巷道”这几大方向。
由此,在智能搬运领域加速分化的2025年,头部企业的战略分野已从单纯的技术参数竞争,转向场景理解深度与商业闭环能力的较量。
如何创新产品与别的企业拉开差距,进而赢得价格上的优势与市场青睐成为企业破局的关键。
通过云端管理系统,木蚁无人叉车能够实时接收任务指令,智能规划最优路径,并与其它物流设备实现高效协同作业,大幅度的提高物流效率。
与此同时,搭载激光与视觉导航的、更为智能的AMR基本已经取代AGV的地位,成为了主流产品。
木蚁机器人的无人叉车激光采用Livox览沃科技Mid360,定位支持40%的环境变化率,360°全方位感知,无论是狭窄的仓库通道,还是开阔的室外货场,MEF3都能轻松应对。
镭神智能3D SLAM无人叉车也集成多个高性能3D激光雷达,实现全方位高精度环境探测感知与安全防护,配合高精度3D SLAM技术,公司无人叉车能够准确自主地走到目标位置,完成料笼精准堆放。
未来机器人选择在工业制造场景构建技术纵深。其视觉导航技术突破9.4米高位存取,2.0米窄通道存取、无人装卸车、多层移动式料框堆叠等刚需场景需求,将非标工况转化为可复用的算法模块。
劢微机器人则侧重于制造业,集中于点对点、小规模的缓慢搬运场景;海柔创新则主要是针对电商小件的拣选仓,在电商拣选领域,针对小料箱提供运程运检一体化方案。
在全天候领域,木蚁无人叉车配备多重安全防护机制,采取高强度材料与先进防护设计,能够在各种恶劣环境下稳定运行。
同时,公司的无人叉车传感器抗光能力强,坡道通过性高达12%。无论是高温、潮湿还是尘土飞扬的户外环境,都能保持卓越性能。
传统势力与新锐玩家的竞争不止在性能上,当前无人叉车领域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玩家。
物流系统集成商杭叉智能依托母公司渠道网络已构建起涵盖300+款叉车式、潜入式AGV设备的全场景产品矩阵,同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WMS、WCS等自动物流系统软件。
相较于专注于无人叉车的供应商而言,物流系统集成商过去多提供传送线、滚筒线、扫描设备等产品,大部分集成商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,难以建立技术壁垒。
而传统叉车企业合力叉车,在新势力聚焦轻量化、高速化时,发挥传统厂商的产业链、渠道与降本优势,合力智能物流产业园推动企业延伸智能物流产业链,向智能物流集成商转型升级。
然而,传统叉车企业销售经营渠道更多通过经销商搭建,在面向服务计算机显示终端时难以创造突出的价值,整体服务能力也较为落后。
木蚁机器人这一快速成长的行业巨头,则基于场景数据驱动解决技术壁垒,提升无人叉车的智能化程度;同时,以仓库为核心阵地,凭借强大的运营实力打造从运营到存储再到分拣的一体化解决方案。
值得警惕的是,行业看似百花齐放的表象下,行业尚未跨越“创新者窘境”的鸿沟,仍暗藏结构性矛盾。
无人叉车企业进入物流领域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,其中,人机混场问题极为突出。
物流中转厂环境极为复杂,人员、人工叉车、货物与托盘布局杂乱无章,与制造业或道路环境的规整形成鲜明对比。
在这样的场景下,无人叉车既要保持高效运行,又要保障人员、车辆与货物的安全,这对其感知技术和产品定制化设计提出了极高要求。
精准识别动态目标、实时规划安全路径,这些都需要大量前沿技术的支撑,成为行业难以突破的技术壁垒。
叉车密度如此之大,若无高效调度,极易出现拥堵、碰撞等状况,严重影响作业效率。这就需要一套基于AI的复杂调度系统,如同精准的指挥中枢,对每台叉车的行动路径、任务分配进行科学规划,实现多车之间的高效协同。
然而,研发这样一套系统面临着算法优化、实时响应等诸多技术挑战,这也成为无人叉车规模化应用的关键阻碍。
以木蚁机器人为例,其提供的并非单一叉车产品,而是覆盖中转仓库搬运全流程的一体化解决方案。不仅能做到单仓30台以上,还正在通过群体智能重塑物流效率。
举例而言,通过自主研发的Mooe-Mars多机调度系统,木蚁无人叉车不仅实现了多车协同作业,还能在单仓内轻松调度100+台智能叉车,精准规划路径,高效调度资源,确保物流作业的无缝衔接与最优效率。
单车性能上,木蚁无人叉车最高速度可达2.6m/s,是同行业同种类型的产品的两倍。且智能叉车不仅支持无人驾驶,还能一键切换至人工驾驶模式,操作简单便捷灵活。
从前期为客户量身定制方案,规划人工搬运向无人搬运的转型路径,到中期项目落地实施,再到后期数据化管理与远程运维,木蚁机器人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。
这样全国性的运营服务网络,能快速响应客户的真实需求,为客户提供全方位、全周期的服务;部分物流集成商甚至成为无人叉车企业的下游合作伙伴,借助其技术拓展业务,这进一步巩固了无人叉车企业的市场地位。
在成本控制方面,木蚁机器人通过控制器与传感器等模块进行降本,采用 GPU 来替代传统的X6平台做传感器的替代,通过提升算力来降低传感器本身的成本,并进一步利用视觉方案替代传统的深度相机方案,公司无人叉车成本约降低20%。
与此同时,受业务量规模化与仓库标准化的影响,公司往往能在两周内完成项目的交付,相较于业内普遍3-6个月的交付期,木蚁机器人凭借时间优势实现高效降本。
值得关注的是,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(GGII)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4年国内移动机器人的销量增速同比只有8.75%,对比2021年57.6%的增速,行业增长略显乏力。
GGII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3年,中国移动机器人的出口比例已达到了32.35%,预计2024年将达到37.12%。
与国内市场仅靠性能和成本优势参与竞争不同,海外市场有认证要求且对公司的海外渠道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,如何建立公司在海外市场的品牌信任度成为一大难点。
与此同时,企业出海往往难以复制国内的商业模式,应该要依据当地情况做产品定制、技术开发与商业模式选择,产能本地化与招募当地团队成为企业的必然之举,难度堪比二次创业。
在此基础上,海外投放需要健康的现金流,出海企业还往往面临欧美市场的限制性政策,项目交付风险不断加大。
值得关注的是,在中国无人叉车市场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同时,国外无人叉车制造商数量也在迅速增长。
包括专业的无人叉车厂商、AGV/AMR厂商到物流集成商、传统叉车制造商等,入局者不断增多;丰田、三菱等头部的叉车制造商也正在加速布局,通过收购、兼并等方式加速无人叉车布局,提升自身在该领域的竞争力。
当前,木蚁机器人已经在欧洲市场实现无人叉车的批量销售,2025年公司将在美国市场做全面布局。
在工业化无人驾驶领域,比“无人”更难的是“无缝”:技术与场景的无缝融合,商业与生态的无缝衔接。
从“人机混场”的复杂调度到“算法即护城河”的竞争逻辑,这场技术革命正推动物流从“劳动密集型”向“智能柔性化”跃迁。
未来,随着算法迭代与成本下探,无人叉车将成为全世界供应链智能化升级的重要杠杆,而在群雄逐鹿的叉车市场,玩家们需要清醒认识到:真正决定行业终局的,不是单点技术突破,而是能否构建“场景-数据-商业”的飞轮效应。
那些能持续将场景痛点转化为算法优势,并形成可复制的商业闭环的企业,才可能在这场智能化马拉松中最终胜出。
搜索添加芯流微信Andrew_7251,深入交流更多汽车行业新进展。市场与项目咨询、人才服务、决策研判,添加Aristodemus0403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西班牙媒体曝皇马双星关系破裂,二人场上场下0交流,威尼修斯或成“牺牲品”
特朗普称1个月内会与中国达成协议,暗示不再继续提高对华关税!IMF总裁:美关税税率已达到“几代人都没见过的水平”
《编码物候》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
vivo Pad5 Pro 平板参数曝光:天玑 9400 处理器、13 英寸 LCD 屏
英特尔 Nova Lake 处理器配套 PCH(芯片组)将采用 BGA888 封装
更多 Zen 5“线撕”确认,又有三款 AMD 锐龙 TR PRO 9000WX 现身